1052022 林莉馨
運動員的忌妒:評估型態及善意忌妒和惡意忌妒
摘要原文
忌妒反應可區分為善意跟惡意,善意的忌妒反應聚焦在如何增進自己,惡意忌妒反應聚焦在如何拖垮對方(Pila,2014)。本研究檢驗在運動情境中,個體知覺應得感的有無和控制感的高低配對成的四種情境,是否會引起不同的忌妒反應,研究參與者為202名一般大專院校大學生及研究生,被隨機分派到四種情境,並測量他們的善意忌妒反應和惡意忌妒反應,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四種情境下善意忌妒反應及惡意忌妒反應的差異情形。結果顯示,在善意忌妒反應的部分,發現應得且高控制組和應得且低控制組的善意忌妒反應分數,顯著高於不應得且高控制組p=.004)p=.044),在惡意忌妒反應的部分,發現應得且高控制組的惡意忌妒反應分數顯著低於不應得且高控制組p=.036)及不應得且低控制組p=.027)。基於此結果,提醒教練和選手,要改變對情境不應得的評估,以產生善意忌妒反應,教練可以透過和選手溝通,或者與選手關係的培養,而選手則可以透過反思,以幫助選手產生更適應性的反應。
關鍵詞:忌妒、善意忌妒反應、惡意忌妒反應、應得感、控制感。
摘要更改
忌妒反應可區分為善意跟惡意,善意的忌妒反應聚焦在如何增進自己,惡意忌妒反應聚焦在如何拖垮對方(Pila,2014)。本研究檢驗在運動情境中,個體知覺應得感的有無和控制感的高低配對成的四種情境,是否會引起不同的忌妒反應,研究參與者為202名一般大專院校大學生及研究生,被隨機分派到四種情境,並測量他們的善意忌妒反應和惡意忌妒反應,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四種情境下善意及惡意忌妒反應的差異情形。結果顯示,在善意忌妒反應的部分,發現應得且高控制組和低控制組的善意忌妒反應,分數顯著高於不應得且高控制組(p=.004)(p=.044),在惡意忌妒反應的部分,發現應得且高控制組的惡意忌妒反應分數顯著低於不應得且高控制組(p=.036)及低控制組(p=.027)。結論:不應得情況下,無論高或低控制組都會使選手產生惡意忌妒反應,基於此結果,提醒教練和選手,要改變對情境不應得的評估,教練可以透過和選手溝通,或者與選手關係的培養,以產生善意忌妒反應,以幫助選手產生更適應性的反應。而選手則可以透過反思,形成自我增強的觀念,減少惡意忌妒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忌妒、善意忌妒反應、惡意忌妒反應、應得感、控制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