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21王志豪

從永續發展的觀點探討臺灣優秀棒球選手的流失對棒球運動產業的影響以旅外球員為例 


研 究 生:林昭任   
指導教授:葉公鼎 博士 
日 期:101 年 7 月 

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

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摘要
棒球運動自日治時代至今與臺灣的民眾有著深厚的情感,每個人都能津津樂道與棒球的一段故事,因此,官方及民間企業自基層便開始投入許多資源,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優秀棒球選手。臺灣的優秀棒球選手都視旅外為夢想,許多的選手因此離鄉背井到國外挑戰,對於臺灣的棒球運動產業無疑是造成了人才流失(brain drain)。本研究企圖以永續發展的觀點(sustainable development)來探討臺灣棒球產業的現況以及選手流失的原因,並進一步深究對臺灣棒球產業所造成的影響。本研究以一對一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臺灣棒球運動產業的6位專家,並以旅外過的球員看法以及5位專家的意見整合,來呈現臺灣棒球運動產業的現況以及優秀選手流失的原因。
研究結果以永續發展的四個面向(環境、經濟、社會及機制)呈現。在環境的部分提到訓練型、社區型的棒球場棒球場數量不足以及觀賞型的棒球場經營管理的品質有待加強,在教練的技術傳承方面應適時擺脫勝負帶來的壓力;經濟的部分提到基層棒球運動缺乏有效包裝以及職業棒球隊的活動應該更加多元來活絡產業及帶動經濟發展;社會的層面提到醫療、保險體系因市場規模太小而無法完備。專家們都十分鼓勵球員旅外發展,但忽略了目前臺灣仍處於人才流失(brain drain),要達到人才回流(brain gain)方能對產業有更多助益;最後在執行的機制部分,選手們對於政策、條例的制定的相關知識不足。在推廣普及棒球運動的工作上,有過早專業化的問題。近年在國際交流的努力有顯著的成果應給予肯定。
由於市場規模不夠大,職業棒球聯盟的發展也還未成熟,因此相較於先進國家的職業棒球聯盟,在各方面都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也造成優秀選手紛紛出走,未來應擬定相關的獎助條例延攬人才回流,使臺灣的棒球運動產業不斷向上提升。
關鍵字:人才流失、人才回流、永續發展、棒球運動產業

摘要(修改版)
棒球運動自日治時代至今與臺灣的民眾有著深厚的情感,每個人都能津津樂道與棒球的一段故事,棒球運動係由日本引進臺灣,最初幾乎以學校組織棒球隊為9主,到了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棒球運動已相當熱絡,球隊也以各公民營機構方式組成。真正讓棒球運動風潮的時機在於紅葉少棒隊擊敗日本明星少棒隊,和後來金龍少棒隊參加世界少棒賽榮獲冠軍的這兩年,在此風潮下更帶動臺灣三級棒球的發展。而在1980年代,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參加各項重大國際賽事皆屢傳佳績, 1983年亞錦賽並列冠軍,同年洲際盃獲第三名、1984年洛杉磯奧運表演賽第三名、1987年亞錦賽第一名等光榮戰役,更奠定棒球運動在民眾心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棒球政策推動中可知,政府無非是希望棒球運動產業在臺灣能永續發展,才會使用政府的力量介入增加國家培訓棒球人才。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優秀棒球選手。臺灣的優秀棒球選手都視旅外為夢想,許多的選手因此離鄉背井到國外挑戰,對於臺灣的棒球運動產業無疑是造成了人才流失
研究結果以永續發展的方向(落實基層棒球、比賽競爭力、爭取舉辦國際賽事、提供較好的薪資福利制度) 穩固我國棒球運動發展基礎,基層棒球隊數達到倍數成長目標比賽競爭力先有完善國家隊選訓賽輔獎,提升國家隊國際競爭力、厚植棒球運動產業發展,創造臺灣棒球優質品牌」、加強軟硬體建設與投資,型塑優質棒球發展環境,球團對於明星球員的塑造講求實力與魅力兼備且商品設計朝向簽名、紀念方向開發。經由個案發現球團核心資源為球員與商品組合;能耐的內涵為球團文化、教練組合、訓練風格與球迷經營;獨特競爭力與績效之關係為戰績實力、明星球員魅力。特別的是球團母公司資源投入愈高且企業主涉入愈深,有助於實力建構;競爭對手實力懸殊且球迷差距大呈現補貼弱隊現象。
關鍵字:人才流失、人才回流、永續發展、棒球運動產業

留言